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园时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意义与宗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想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厚植根基、站稳脚跟,就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平台,是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重要支撑。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要求“实施中华文化传承工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把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确定为课程思政建设内容的重点之一,要求“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高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比如作为大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以传承中华文脉和提升审美素养等为主旨的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其中的经典作品包含了诗词曲赋等多种文学体裁,跨越了秦汉唐宋元明清等多个历史时期,描绘了优美的人生画卷,表现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满含着对人生、对家国、对亲朋的无比热爱,给后人以心灵撞击,使人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护中华民族精神命脉的宝贵资源,不仅能滋养青年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更能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而感受其永恒魅力。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还需要积极拓展路径,与更多中华优秀文学典籍相结合。譬如被周汝昌先生誉为“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的《红楼梦》,虽然“雪芹像是只写了一个家庭、一个家庭的兴衰荣辱,离合悲欢,却实际是写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万紫千红的大观与奇境”。这部传世作品字里行间都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意蕴,是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典。不仅如此,在大学生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与其他专业课程如历史学、哲学类等进行必要的协同,进而形成包括大学语文在内的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群。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搞好课程思政建设,能使学生更加完整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的辞章之学、义理之学等不同领域,更加深切地认识到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进而引导和激励新时代中国青年不断深化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为守护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奠定文化基础。
(作者:李华,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基础学院,本文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科研课题[YYR2012028]成果)